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之一。随着我们国家供给侧改革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共识,近年来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为节能环保产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如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银保监会、全国工商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建议》,围绕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稳定普惠的产业支持政策、推动提升企业经营水平、畅通信息沟通反馈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条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主要目标: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通过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有效拉动消费需求;通过增强工程技术能力,拉动节能环保社会投资提高,有力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提高,以完善政策机制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规划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节能环保市场发展,多渠道引导社会资产金额的投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在示范园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节能技术系统集成试点,整合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压,余气资源,鼓励利用余热采暖、利用余能和低温余热发电。
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高效率节约能源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用能产品是能源消费的重要载体。提高用能产品能效,加快高效节能产品推广,提高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费,降低用能成本,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节能产品推广行动包括:高效节能产品倍增行动、用能产品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完善节能产品推广政策机制。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15%和56%,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成为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评估、计量、检测和运营管理等服务。鼓励创新服务模式,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
提出到2020年,行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的行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能力显者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试点目标:到2020年,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试点城市在固态废料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大宗工业固态废料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方面提升、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非法转移倾倒固态废料事件零发生,培育一批固态废料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
明确到2022年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PUE值(电能使用效率)不得高于1.4。
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银保监会、全国工商联等六部门
围绕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稳定普惠的产业支持政策、推动提升企业经营水平、畅通信息沟通反馈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条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发展安全健康、环境友好、性能优良的新型建材,推节能环保进绿色建材认证和推广应用,推动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率先节能环保采用绿色建材,慢慢地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节能环保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全国各省市也依据自己发展特点出台了相关规划全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除了新疆尔自治区,全国30个省市在“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大目标中均提到未来将优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壮大绿色节能、清洁环保等产业,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优先将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培育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新增长点,延展绿色经济产业链。完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排污权市场,鼓励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政策创新,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加强海河流域上下游和环渤海城市环保协作,完善跨流域、跨省市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清洁能源供应保障,加快建设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突出短板,着力扩大新兴起的产业、技术改造、科研设施投资。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加快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强化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制造。
支持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符合常理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长引擎。强化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全方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环保信用评估、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产业,积极培育品牌产品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符合常理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长引擎。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围绕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优结构、利长远的重点项目。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推进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培育发展生态经济。
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等十大新兴起的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符合常理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长引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起的产业,打造“五”产业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强化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符合常理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扩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新兴起的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生态环保等領域投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扩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稳步增长。
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支持建设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项目。快速推进生态环保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强在超大型城市治理、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有效联动。培育壮大环保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发展风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大力推进新型建材产业优化产能、升级产品坚持节能环保低碳导向,打造成绿色发展示范型产业。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强化能源高效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利用与循环利用,增强资源利用能力。
聚焦生态环保等领域,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污染减排协同治理。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全生物降解、清洁能源装备等生态环保产业,推动昌江清洁能源产业园建设。
抓好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发展环保产业,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
着力培育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人才。打造节能环保等十个战略新兴起的产业链,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大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力度,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投资。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健全绿色发展价格政策。
加速发展壮大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培育新增长点.持续推动“百大项目”建设,聚焦“两新-重”,在生态环保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点项目。建设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建筑体系和流通体系,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环保产业成长为支柱型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高质量建设绿色环保等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能级,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强生态环保等领域地方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做好法规规章修订工作。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等产业,壮大发展新动能,形成竞争新优势。扩大社会民生领域投资,实施一批教育、医
疗、养老、托幼、生态环保等社会民生项目。降低碳排放强度,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发展绿色金
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高效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
全面建设数字社会,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提升生态环保等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开展
绿色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全面实施园区、企业绿色化改造,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推动节能环保装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应用,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产业。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以更大力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标准引领、品牌建设、绿色环保和科技创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产业。
强化生态环保科技支撑,实施国家公园建设科技专项、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专项,推动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推动物联网在生态环保等领域深度应用,建设“城市大脑”。
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
全面推动生态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工业互联网行业级平台建设。着力加强在绿色发展、能源环保、等方面互利合作,提升民间对外交往服务转型发展水平。
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推进以绿色公交设施建设、节能环保建筑、新能源汽车应用等为重点的绿色消费。健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园区绿色化改造。
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产业和重要领域绿色改造,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等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实施燃煤替代。发展绿色建筑。鼓励绿色出行,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保法规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跨省、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健全完善滇川黔桂生态环保合作机制。
大力培育绿色环保等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持续压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进服务业绿色发展。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多元投入长效机制,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统一高效的环境资源权益交易体系。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实施节能节水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
《2020年中国节能环保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研究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版权所有© mile体育米乐登录入口/米乐直播|NBA官网 咨询热线:网站地图 ICP工信备案号:粤ICP备2002529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