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热电集团:打造能源环保企业“新标杆”争做绿色低碳升级“领跑者”

2024-06-18 22:17:20 工程案例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战略方向。

  作为合肥市属国有企业,合肥热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新能源作为主导产业升级、推动企业高水平发展的主引擎,加速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积极开创绿色低碳供热新业态,建设多种能源有机整合、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为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合肥加快实现“五高”、聚力建设“七城”贡献热电力量。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清洁能源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在能源结构量的增量中,清洁能源占比将达到68%。清洁供热产业正成为快速成长的新兴起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合肥热电牢牢把握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机遇期,抢占新能源产业新一轮风口,推动供热能源结构优化,下好南方供热企业转型发展“先手棋”。

  早在2017年,合肥热电就立足城市公益公用类企业定位,并结合企业实际,创新提出“32111”发展的策略,将发展地热能等新能源业务列为企业的工作重心并大力推动实施。即通过新建合肥燃气电厂和引进外部热源,替代关闭三个市区热电厂的发展路径,由现有“6”个自有热源(金源、新能、东方、安能、众诚、天源),逐步形成以金源、新能、东方“3”个自有热源,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合肥联合发电有限公司“2”个外部合作热源,加大开发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1”个新能源版块,拓展服务居民个体用热制冷需求“1”个终端消费领域,以及进入安徽科元环境工程有限公司“1”个污泥处置环保再生利用行业,共同组成“32111”供热保障新格局,实现“621”向“32111”转变的发展的策略。

  从合肥热电“32111”发展战略格局中可以清晰看出,新能源是合肥热电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极,是助力合肥走上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关键一招。

  目前,合肥热电服务工商业用户410家,居民小区204个,居民用户12.5万户;供热面积达2500万平米,其中地热能供能面积近200万平米,供热范围涵盖合肥市主城区和三大开发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高新区),并向肥东、肥西、长丰以及淮南寿县等周边县域延伸。虽然合肥热电在服务范围、供热面积等指标上处于南方供热行业标杆位置,但地热能等新能源应用占比不高,转型步伐亟需进一步加快。

  为此,合肥热电将地热能等新能源业务列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板块,提出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发展的可持续。形成多能互补:地热能为主,煤炭为辅,天然气为补充的新格局;多业发展:城市供暖、工业用汽、污泥处置等,延长供暖产业链;转型发展:由传统供暖企业转型为能源环保企业,实现大发展、高质量、重塑合肥新热电。

  我国地热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7.9%,分布十分广泛,而冬冷夏热地区更是未来地热规模化供暖的重要领地。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地热能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能,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同时,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关于加速规模化开发长三角地区地热能源,助力该区提前实现碳达峰的建议》,指出“地热作为来自地球内部的清洁、稳定的非碳基能源,其规模化开发利用能支撑长三角地区的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信守承诺的新范式和新奇迹。”

  按照“深浅结合、冷热联供、因地制宜、多能协同、梯度发展”的思路,开发冬冷夏热地区地热资源,稳步提升地热能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热中的比重,既是贯彻能源革命战略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创新之举,也是加快将长江经济带建成绿色低碳经济廊道的重要举措。

  在清洁能源赛道上唯有跑出加速度,才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于变局中开创新局。

  在合肥热电新能源战略布局中,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恩新能源”)应运而生,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及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的“先行者”,成为合肥热电在转型跨越新能源领域的道路上迈出的“最先一公里”。

  作为一家专门干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恩新能源依托合肥热电集中供热专业背景,按照“标准化、模块化、小型化、微型化”发展思路,秉持“干湿有度、深浅结合、冷热联供、因地制宜、多能协同、梯度发展”原则,大力开发新能源市场,做强做优做大新能源业务,致力于增加用户制冷、供暖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通过不懈努力,科恩新能源已建设运营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安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安徽省创新馆、中科大金融研究院、安徽美术馆、宝文国际广场、文一塘溪津门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7.33亿元,涉及城市公建、居民小区等。

  正在建设骆岗公园锦绣湖能源站、北城龙湖能源站、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供热站,同时按照合肥市“十四五”规划要求,瞄准滨湖科学城、北城新区、东部新中心、运河新城、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新桥科创示范区等重点片区,谋划为各片区建设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主的能源站,满足集中供冷供热需求……一个个重点版块加速布局,快马加鞭推进中。

  科恩新能源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多点绽放、全面开花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优势的业务发展模式,赢得了发展先机。合肥热电及科恩新能源先后取得8个发明专利及60个实用新型专利,并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

  2019年4月24日,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而为这座魅力场馆提供清洁能源保障的,正是科恩新能源正式建成启用的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

  2020年11月,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地热考察团来到合肥,为未来安徽以及合肥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把脉,专家团高度肯定了合肥热电建设并运营的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表示:“在长三角尤其是像合肥这类冬冷夏热地区,应积极探索充分的利用好地热资源,解决冬季区域供暖和夏季空调制冷问题”。“国内供热线正在逐渐南移,南方供暖是大势所趋。通过一系列分析合肥的地热能源发展利用情况,看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个新模式,在全国更多地方推广和应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庞忠和介绍。

  ——华东单体最大。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位于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范围为占地面积17.8平方公里的滨湖核心区,项目计划供能面积500万平米,是目前华东单体最大的多能互补型区域能源项目。该项目采用以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冰蓄冷、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多能互补型能源利用方式,具有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等突出优点。冬季供暖时,通过地下管道获取土壤中热量为室内供热;夏季制冷时,可把室内的热量通过系统管道排入大地中,为室内提供冷量。这种“自然空调”在地下约120米的深度运行,本项目地源热泵打孔埋管数量多达12000口,不受室外气候环境影响,具有可持续、环保等特点。同时,该项目采用环状管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节能环保效益突出。根据已建成项目运营数据分析,区域能源系统平均能够比分散式空调系统节能21.6%--30%左右,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用户的使用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燃煤相比,年节约标煤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9万吨、二氧化硫4800吨、氮氧化物2400吨,环保效益十分显著。它的建设,将会为美丽合肥增添新动能,引领绿色发展。2021年,项目获得省级节能与生态建设(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储备项目)奖补资金230万元。

  ——节约集约土地资源。项目以地源热泵为主,能源站全部采用半地下室设计,“藏身”公共绿地下方,少占或不占用土地,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能源站还与公园绿化融为一体,在地下能源站与地面景观绿化的衔接处,规划有新能源科普展示长廊,提供项目展示和公众参与的平台,丰富我市的科普旅游资源。

  ——用户用热体验舒适。项目设计夏季供回水温度4℃/12℃,设计冬季供回水温度55℃/41℃,末端采用风机盘管形式送进用户家中,能够给大家提供高质量的冷暖服务。与分体式空调长时间使用室内空气干燥、舒适度较差的情况相比,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是水系统运行,温差梯度较小,室内水分不易流失,舒适性较高,能给用户所带来更好的用热体验。

  ——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在老城区生活的居民都知道,房子外面大量的空调外机和冷却塔,密密麻麻形象难看。不仅有噪音飘水,还会带来热岛效应,到了夏天,人们能明显感觉到市区温度比城外要高个两三度。而在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覆盖的区域,取消了空调室外机、用户端冷却塔等设施,既能有效缓解区域热岛效应,又能改善建筑外观、美化城市形象。

  在大力开发建设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的同时,科恩新能源也积极试水小型化、微型化新能源供冷供热项目,推动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如蓝天花园小区、安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水专项基地等。借助布局的先发优势,未来,合肥热电在地热能等各类新能源综合应用的范围和深度上将不断加深。

  迈上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合肥热电始终把创新摆在核心地位,坚持创新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提升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依托合肥热电学院、合肥热电能源研究院平台,通过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强能源与环保领域课题研究,攻坚新能源先进的技术,优化现有供热系统;以能源综合利用为目标,逐步的提升地热能利用、城市垃圾与污泥资源化处置、储能、光伏、风能、空气能等方面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引领供热行业技术进步。

  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合肥热电优势技术资源、搭建企业创新体系,制定各项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平台、聚集高水平创新人才,优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完善研发体制机制,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做好创新项目的研发和成果应用,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科技赋能智慧热电。坚持互联网+智慧供热,促进能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层次地融合,打造“智慧供热服务信息化应用平台”。聚焦智慧供热和信息化管理,实现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相互连通、全网调度,打破管网和站房的信息孤岛,提升集团供热服务能力、管理和决策能力。通过智慧化服务,让用户感受服务便利的最佳体验,进而提高用热的舒适度和幸福感。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的精准融合,实现“电脑管人脑”。以信息化规划为统领,全面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支持城市智慧应用管理的区域联合联动,成为“城市大脑”集群的子平台网络,建设智慧热电。

  同时,抢抓政策机遇,借助资本力量,推动新能源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国家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建设等政策叠加的大背景下,充分的利用合肥热电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推广,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借助资本力量,力争实现安徽科元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及合肥热电集团有限公司三家公司上市,实现资本集聚效应。

  合肥热电已整装待发,坚持“担”字当头、“干”字托底,在统筹做好供热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实施新能源项目“大会战”,打造能源环保企业“新标杆”,争做绿色低碳升级“领跑者”,在合肥现代建设新征程上跑出绿色热电新速度,为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合肥加快实现“五高”、聚力建设“七城”贡献热电力量! (汪俊忠 汪琴 高蓓)